歡迎訪問胡同藝術官方網站
小公司和大公司比拼的,不是技術,不是規模,不是算法的精度和速度;要比的,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,是快速市場檢驗的能力。
在強敵環伺之下,為什么弱小的新興組織能夠存在?
小公司的主要產出,就是產品(product);大公司的主要產出是共識(consensus),產品只是碰巧、偶爾得到的副產品。所以指責大公司忙忙碌碌的會議工程師們是不合情理的,因為他們產出的就是公司的主打產品:共識。只要每天都花八個小時討論,一定可以達成今天要干什么的共識。
大公司決策的緩慢無法被其資源的龐大所彌補。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容易犯傻,區別是大公司糾正錯誤比較困難。為了克服內部的信息摩擦和組織摩擦,僅僅是對上、對下教育工作就可能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。錯過市場窗口,投入十倍的人力也很難挽回。但是對規模的迷信往往使決策者不能意識到人月神話。
人月神話就是說,一個女人懷孩子要 9 個月,十個女人懷孩子還是要 9 個月。革命性技術的早期通常就是這么個局面,大公司拼人力也沒用。
舉個例子: Webmail。當初 Hotmail 和微軟談收購,據說蓋茨問手下:我們多長時間能做出來,得到回答說是 20 個人一年(也可能是半年,記不清了),但是后來還是沒有做出來,那時候 Hotmail 只有兩個人。同樣,Yahoo 1997 年推出 Webmail,也是靠收購 Rocketmail 。這就是當時不可復制的技術,盡管 Yahoo 有很多很多人。
還可以參考一下 Google 在知識圖譜技術上的投入。2006 年 Google 就開始投入做這個方向,一直摸不清楚該怎么做,先后 n 個失敗。一直到了 2010 年收購 Metaweb (Freebase)才開始明白知識系統建模的要點。以后大批招本領域的牛人,又消化了兩年才推出知識圖譜。
大公司不去做并不是因為那些技術大,而往往恰恰是因為那些技術小。小規模和大規模技術在文化上就不一樣。
大公司擅長綜合式創新,不擅長范式創新。Google 無人車、 IBM Watson 是綜合式創新,Airbnb、Adsense(被Google收購前)是范式創新。在無模式可抄的范式創新業務上,大企業優勢并不大:
1)公司雖然有幾萬人,在一個前途未卜的新方向上,一下子放幾十個人,極少領導有這個 guts。所以看起來無限的人力,具體到一件事上可能就三五個人。
2)為了項目立項,項目支持者不得不上來就說這個能做多大多大,小的市場領導是不會考慮的。還要照顧現有市場和渠道。最后的方案往往大而無當。
3)大公司人貴,但是單兵投入度不夠,又要花大把時間在 PPT 和 planning、 plan for planning,和 HR 等各職能部門斗法,小公司 10 個人的預算搞定的事,大公司可能要 100 個人才行。
大公司唯一的優勢就是絞肉機,十倍的人力不夠就鋪一百倍的人力,活活把對手絞死。但是到這種時刻,基本上前景已經明朗了。如果一家創業公司有堅硬的內核和內生的演化能力,那也不怕恐龍的絞殺了。
創新者的窘境
小公司和大公司拼工程師的話,本是打不過的,怎么都打不過。不過好在大公司有很多經理,很多很多的經理,小公司終于可以活上一活。想創業的話先去大公司待一段時間。兩個原因:
一是如果在大公司待了幾年精神還沒有崩潰,那就可以勝任任何創業過程中的痛苦了。二是知道大公司的工程師一般有什么樣的戰友在領導他們,在創業過程中就不會失去信心了。
小公司和大公司比拼的,不是技術,不是規模,不是算法的精度和速度——當然,有些創業公司在這些方面一樣很棒。要比的,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,是快速市場檢驗的能力。大公司經理人往往關心的不是用戶需求,而且這種角色錯位是制度性的,糾正極難。這是小公司存在機會的根本。
大公司本來就很難內部革新,新方向都要靠并購才可能推進。并購也不可能遏制市場競爭,反正被他們收購的公司大部分最后不了了之。第一梯隊的大公司,已經沒有抄襲對象了,就只能內部靠遺傳算法來探索。大多數組依然會成為那些失敗的探索。更多的時候只是幾個人之間的政治斗爭,拉上幾十人幾百人來墊背。
為什么創新多發生在小公司而不是大公司?大公司有龐大的中層干部,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最關心三件事:1)保住自己的位置; 2)保住自己的位置; 3)保住自己的位置。由此引發:1) 信息封鎖; 2) 武大郎開店 ;3) 計劃是用來搶地盤而不是執行 ;4) 規避風險等問題。在KPI體制下,這樣的中層會越來越多。
所以創新是與大公司的本性相違背的,即使是那些最優秀的公司。大公司的核心任務是執行,在一個已知的市場,為主流用戶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??墒沁@對創新往往是毒藥:面向未知,服務早期非主流用戶。大公司的經理和工程隊伍,通常是按對已知市場培養的,對未知會不熟悉甚至抵觸。主流企業之所以不能進入進攻型小企業所進入的“雞肋市場”,兩方面原因:從成本上,內部高層中層不可避免要內斗,上下其手,文山會海,美其名曰流程。小公司的效率在傳統行業可以高 30% 的話,在 web 上可以高 1000%。另一方面,對高層有利的市場競爭對中層未必有利,中層有動機做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過濾和陽奉陰違。
大公司里往往先不管有沒有實際需求,幾個經理先打一架搶錢,執行中 80% 的時間在郵件和 ppt 上,執行后只有領導一個用戶。官僚關心的是位置問題。 官僚控制的軟件最終的用戶只有一個人,是 TA 自己或者上司,而衡量軟件成敗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能否在這個過程中升職。
這樣, 無論是人員的選擇, 功能的取舍, 開發的進度, 都是以升官為導向的。這種只有一個用戶的軟件, 理所當然的臭不可聞。
那這樣的軟件怎么還能面市呢?沒關系, 反正有的是錢, 可以雇很多人給豬抹口紅。如果給豬抹口紅也失敗了呢? 沒關系,反正有的是錢,買一個小公司,把他們的產品標簽為 2.0 就可以了。該升職的繼續一路高升上去。
大公司是不是可以學習小公司的方法論,比如精益 Lean 方法呢?當然有可能。但是實踐中,有一些前提,只有非常少的大公司、非常少的經理能夠做到。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益的權力。
精益的核心思想是針對客戶需求做快速迭代??墒谦@取客戶需求是一種權力,快速迭代也是一種權力,在一些組織里,獲得這些權力就是動某些人的奶酪。這也是為何大公司搞精益往往就是嘴皮上說說,操作不起來。即使優秀的大公司知道所謂的“創新者的窘境”理論,也往往無法克服本身機構性的執行-創新矛盾。
當然,反例總是會存在,比如張小龍能沖破各種阻力搞出來微信。撥亂屬豪圣,俗儒安可通。
小公司不要模仿大公司
不要模仿大公司,不是特指某個技術(比如深度學習),但是基本大公司推的東西對小公司都是“垃圾”。你看到的是切片,不是過程。別人的過程,背后的邏輯一定是不適合你的。
技術驅動型的初創企業,他們真正的競爭優勢,都是教科書里找不到的。而且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基因。DNA不匹配的新技術在其他組織里面發展起來,其實是很不容易的。
大公司和小公司發展技術肯定是不同的。不差錢的組織可以容忍高昂的初始投入。兩種發展模式,一種是重的,用高投入換取遠期收益,但可能等不到就死了。一種是輕的,lean,強調迭代和短期收益。小企業發展不應照搬大企業的技術模式和產品模式。
初創公司根本不用去關心大公司出這個新技術,那個新技術。那些技術一般來說,沒有借鑒意義,連威脅都沒有。技術人成熟的標志之一是不再看大公司發布了什么就大呼小叫。所以,那些大公司的大手筆創新都沒必要太在意。別看各大公司都在搞深度學習,最后的結果不見得比他們前幾年搞語義網更靠譜。一些具有國內大公司背景的人寫的產品和運營的書,對剛起步的小團隊,這些書還是隔靴搔癢。大公司的人再怎么強調資源匱乏,他也體會不到真正的資源匱乏,包括那些無形的,比如企業品牌。同樣的,我們拜訪了一些大公司的產品經理,基本戰術動作值得學習,但是整體經驗是難以復制的。不過如果不是有大公司背景的背書,那些人寫的書,又有誰看呢?這就是悖論。對小團隊真正有用的經驗,只會在小范圍傳播。被出版的,特別是暢銷的,反而用處不大了。剛起步,兩三個人的團隊,七八個人的團隊,和后來十多人的團隊,做事方法都完全不同,更不用說那幾千幾萬人的公司了。大公司里的小團隊,看起來人也不多,但是它的大環境就是一層保護傘,把許許多多的困難在當事人感覺不到的情況下就擋住了。別人的感情經歷看再多也學不會談戀愛。所以創業少去看 Twitter, Facebook,阿里,小米的老總怎么說,不看沒損失,看了中毒,就和瓊瑤阿姨的小說一樣。 還有大公司的技術路線,對小公司也是瓊瑤小說,看看好了,別學。跟機場書店里都能看到的大佬的書學創業,是挺不靠譜的一件事,就和跟皇帝學怎么省錢一樣不靠譜。
小公司要有渠道攻擊性
什么是初創企業?不是只看規模,而是要看有沒有攻擊性。沒有攻擊性的小企業,比如一個理發店,可以生存,但不具備生長空間。人、市場、技術,都要準備著攻擊性。小企業一旦集中力量于防守,就是消極防御,不能長久。但這個攻擊性,并不是做要直接和大公司硬杠,就和紅軍要在井岡山建根據地,而不是去打長沙一樣。這個攻擊性,是指建立一個有擴大空間的新渠道。小公司關注的不應該是到大公司那里搶用戶,而是如何把不是用戶的人變成用戶。兩種小市場:一種是大市場里的細分市場——這種市場其實并不能充分發揮小公司的優勢,特別是進攻優勢。另一種是種子市場,屬于把不是用戶的人變成用戶的早期階段。要選擇小的市場,但要分清種子和細分的區別。創新容易抄,生意不容易抄。
小公司做生意第一,
技術創新第 n。1)小公司最好不要直接模式創新,還是技術創新; 2)技術創新最好不是產品上的技術創新,而是模式上的技術創新 ;3)這個模式要是大公司懶得理的; 4)這個技術要是其他小公司難以擁有的。
創新的核心是渠道創新,但拼運營的渠道非小公司所長。應該先找大公司看不上的小領域發展新渠道,用特有優勢,比如用技術建立壁壘,大公司有技術沒興趣,小公司有興趣沒技術的那些渠道。摩拜單車就是好例子?;旧?,等行業領先者意識到顛覆式創新的重要性時,游戲已經結束了。剩下的就是砸錢撐面子。AOL 搞門戶,微軟搞搜索,谷歌搞社交,都是如此。顛覆式創新的特點之一者是行業領先者在被它攻擊時,往往選擇主動逃避而不是反擊。在他們看來,顛覆式創新對應的是低利潤的雞肋市場。小企業由于自身的靈活性,在雞肋市場上也能獲得足夠的利潤。事實上,如果小企業試圖進攻大企業的主流市場,或者其中一個細分市場,會死得很難看。同樣,不同的公司不同,舉反例可以舉不完。小公司每個階段都有不同做法startup 就是在尋找商業模式的小公司。已經有穩定商業模式的,比如一個燒餅鋪子,就不是 startup。沒有商業模式的大公司那叫詐騙,也不是 startup。其實大多數的項目并不適合用創業公司來承載。大多數有價值的事情(比如燒餅鋪子)需要的是小企業,而不是資本主導的創業公司。同樣是小公司,每個數量級采取的方法論也都是不一樣的。有一百萬用戶的方法不總是能用在只有 1000 個用戶的時候。不能生搬硬套。對消費者 Web 應用,發展 1 個用戶,10 個用戶,100 個用戶,1000 個,10000 個等等,所要采取的方針是不一樣的。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做法。Startup 分很多階段。1-500 個人的公司都叫 startup,可是不管對員工還是創始人,要求的技能、政治都是完全不同的。說 startup 該這樣,該那樣,要先分清到底是哪一種 startup?哪個階段?比如《四步創業法》,就不適用 1-2 個人公司,《Running Lean》不適用 500 個人的公司。又比如應屆生適合不適合去 startup? 應屆生去 100 個人以上的 startup 和去大公司沒有本質的區別,都是技術人員。最鍛煉人的是 10 人以下的小公司,那是全方位的鍛煉,不僅是技術。超過 100 人的公司已經不能算創業公司了。在公司缺錢、缺方向、缺產品、缺名氣,一切都缺的時候加入公司是需要遠見和勇氣的。大部分人不會這時候加入,即使有高薪。100 個以后才加入的人,雇主不能期望他們從總體上還有早期員工的殺氣和能力。相應的,員工也不能指望獲得比參加大公司更高的回報。
先別想“大”這個偽命題
對于大多數項目,用戶過少的問題遠遠大于用戶過多。即使在大公司,花了上千萬美元開發出來的產品,最后只有個位數的用戶也不稀奇。小公司,10 個用戶,100 個用戶,有 1000 個用戶就很成功了。高可用性,高并發這些, 90% 以上的可能是遇不到。界面、用戶體驗這些,至少在早期才是根本,少操心什么大數據。大數據不是沒有成本的。特別是對小公司,算法不是問題,計算現在也不是問題,數據才是最大的成本。大公司因為有數據奴隸制,可以搞一套粗放經營的大數據算法,這個對小公司并不總是適用。小公司就要努力四兩撥千金,用具有催化劑、濃縮鈾性質的小數據來實現最低成本的激活,放大有限數據。工程上切忌過早優化。對一個小公司,最可能的是用戶太少而不是太多,數據太少而不是太多。Google 的第一版代碼很爛,效率很差,但在只有那一點用戶的時候,根本不需要考慮 scale out 的問題。公司更可能連硬件 scale up 的潛力沒發揮完就死了,完全不用操心那些所謂大數據的問題或偽問題。
大公司招人,小公司招才
人才,人才。大公司招人,初創公司招才。初創公司找需要它的人,大公司找它需要的人。
大公司經理們很難按實際貢獻發工資,因為根本無法衡量貢獻?!霸谝患掖蠊痉浅D芨傻娜丝赡艿貌坏綉械幕貓蟆?。
Paul Graham 說:一個優秀的程序員在小公司的效率是在大公司的 30 倍。我經歷過的一個極端的例子:一個 2 天就能完成的工作,走完流程,足足花了 2.5 年才完成。效率損失99%。
有志于為土匪的人,有大公司工作或者名校畢業的背景未必是好事。那些地方不是培養土匪的,把一些錯誤的理念從腦子里扔出去其實挺費勁的。
同樣,所有的事情都可能有反例。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
1987年前,當紅軍放棄井岡山,去爭取贛南和閩西時,有些人懷疑,在強敵環伺之下,為什么弱小的新興組織能夠存在?毛澤東寫了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,深入分析大的對手內部面臨的種種矛盾。最后他寫道: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“有到來之可能”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、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。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,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,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。并無一帆風順之事。之后,依然有長征。但是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掃一掃
加微信了解更多優惠